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院校动态 >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皮影艺术工作坊:用匠心传承“非遗”文化


 

     今年5月,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于成都落幕,来自198所高校的264支代表队、6800余名师生参加展演。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川北皮影艺术实践工作坊获一等奖。

  “皮影”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靠着灯光透射道具,白色布幕上会出现惟妙惟肖的舞台形象。“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配合唱腔和乐器伴奏,绝不逊色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效果。

  川北皮影戏是其中颇具亮点的一个品种,其流行于川北,以加工后的黄牛皮雕镂成影偶,以王文坤首创的“王皮影”为最,这种皮影具有鲜明地方情调,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川戏服饰之精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皮影造型。因市场经济冲击,川北皮影渐渐处在了濒危境地,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局面。

  南充“非遗”当如何传承,川北皮影当如何重现昔日辉煌?地方政府在思考对策,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也在思考破局办法。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千年古城的文化背景和百年名校的办学底蕴,在艺术系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内,开办了非遗文化传承专业,开始了他们破冰扬帆的创新之举。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四朵金花”中的川北皮影及川北大木偶的“非遗”绝活,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充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举办了全日制教育传习班。在校期间,学员学费、杂费及住宿费全免,同时享有生活补助,毕业后发给中专文凭。学员还可进入艺术系民族艺术表演专业学习,同样享受学杂住宿费全免政策,生活补助每月700元;3年大专毕业后,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筹,市国有文化院团公司择优录取,专业从事皮影戏表演和制作工作,在演员、制作师岗位就业。

  皮影艺术的表演及制作,虽具有人文特色,但遗产保护却热在圈内,群众基础还不够扎实,缺乏民间广泛的认同感。

  此外,源自传统的民间艺术,往往是靠家族一对一教学的方式传承。有的项目,还严格遵循着行规束缚,受规模局限,人才培养青黄不接。而高校举办传习班,改旧有模式为班级授课,则正好解决了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系统性不强、学徒动力不足等矛盾,补齐了“非遗”传承过程与市场脱节等诸多短板。

 首次招生,并未出现教师担心的门庭冷落的情况,反倒报名者不少。一批又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学子怀揣梦想,来到了这所开设皮影艺术表演及制作专业的院校深造。

 经过检验,该专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学院又进而作出决定,积极申报了皮影制作及表演门类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

 大师工作室的领军人物至关重要,为解决团队“牵头羊”问题,艺术系领导找到出生于川北皮影世家,在该系兼职的艺术家王彪,。

 得知学院想法后,王彪欣然应允,当即表态:愿倾尽所学带好团队。经过沟通,王彪之弟、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访,也加入了大师工作室团队。以王氏兄弟及该院艺术系美术教师何祥鹏、杜凡为骨干成员,以木偶与皮影艺术表演及制作专业学员为传习对象的川北皮影艺术实践工作坊,终于在2018年成立。

 为办好工作坊,学院给予大力支持,近些年来相继投入近200万元资金,建成了中国四川南充非遗文化传习中心,新建训练场地3处。此外,学院还修订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将非遗传承与保护等知识及川北皮影艺术内容,及时纳入了教学计划,并出台措施,鼓励师生积极投入和参与教学、传承、保护与开发等工作。

 工作坊学员不仅要学习演艺技能,还需系统学习开设的文化课程。艺术概论、皮影制作等专业课程,以及工作室内的实践,成年人来说都是一种对自身意志与耐力的挑战,但这群钟爱古老传统艺术的学子,依旧坚守着初心。

 通过努力,艺术作坊的相关工作很快便收获理想效果。保护方面,他们通过深度挖掘、收集、整理、传播和研究,对此民间艺术瑰宝录制了大量影像资料;传承方面,系统传授雕刻技艺和传统剧目。依据本土文化特色和风情,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巧妙结合,与时俱进地推出新型皮影戏,创新人物造型和引入现代音乐、流行唱腔,创编新型皮影剧目,举办了皮影艺术展演;创新方面,他们积极探索开发文创产品,丰富了南充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辐射方面,带动了南充市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举办展演和传承,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将该市的川北皮影艺术发扬光大……而今,课题研究也陆续开展,现已立项或结题多项市级和院级项目。

 李俊松同学是首批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员。他介绍,工作室运作非常严格,有其完善的工作计划、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例如,每学期平均不少于1000人次的皮影专题报告、不少于300人次参与的王皮影艺术嵌入式教学、不少于一次跨专业的艺术展演等等,这些活动,无疑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杨波同学说道:“我从小就喜欢传统艺术。通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王皮影道具的制作工艺和一些基本的表演技能。我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也为此行业感到自豪。”

 学院艺术系负责人表示,对接地方文化产业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工作中,他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创办更多的艺术作坊,让更多“非遗”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受众能领略到传统文化和“活态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