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院校动态 >

高考后思考: 衡水模式为何叫好不叫座?

  2017年高考已放榜,衡水中学成绩依然亮眼:省理科前十名占7人;省理科前二十名占14人;省理科前三十名占23人。

  这样的高考成绩,不是应该很引人艳羡吗?不过,就在上周,河北廊坊市教育局发文,对衡中系民办学校在廊坊市域内的招生进行限制,此前一天,包括承德、石家庄等在内的河北多个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同样以文件形式,对衡水一中新一学年的招生计划进行限制,甚至提出3年内禁入等。

  无独有偶,今年3月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省平湖市准备揭牌,却遭到了浙江省教育厅的临时喊停。

  衡水中学高考成绩如此亮眼,为何衡水模式却被拒绝?

  开栏语

  每年全国将近百万人参加的高考,总是那么的牵动人心。虽然高考已经走过40年,不再具有像几十年前那般的魔力,但它仍然是当今中国青年改变命运最公平、最主要的通道。“高考”二字所承载的社会期待丝毫没有减轻,社会舆论在其面前依然不能“淡定”,怀念与感激,期待与反思,都将高考的每一个细节与纹路审视一遍。

  羊城晚报教育版即日起推出“高考后思考”系列报道,回望高考背后所呈现的教育模式,与您一起探讨:时至今日,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走过了哪些路子?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A

  现身说法

  衡中毕业生:在衡中得大于失

  “高考工厂”、“应试教育”、“高考机器”、“唯分数论”……这些,都是河北衡水中学身上常挂的标签。

  在国内某热门网络问答社区,与“衡水中学”相关的讨论帖有整整八页,“在衡水中学上学是一种什么体验”等话题的讨论也一直持续至今。虽然身处舆论中心,被外界看来是“只会高考”,不少衡水中学的学生却不认同这一观点。记者采访了几位衡中毕业生发现,虽然对母校情感复杂,但是他们依然表示了肯定的态度。

  曾在衡水中学度过高中三年的小姝(化名)回忆,她知道衡中很严,但是也没有什么不满的情绪。“因为当时觉得自己没有路可以走了,我也希望自己学习成绩能好。”

  每天早上5时30分起床,5时40分就要集合跑操,6时回到教室开始早自习。一天除了晚自习外有十节大课,晚上从7时15分到9时50分有三节晚自习。晚上10时10分必须熄灯睡觉……“去哪都是跑着去的。”小姝记忆中的三年生活节奏,和此前网上流出的一份精确到分钟的衡水中学作息时间表,别无二致。

  “我们的晚自习也是分科的,每节晚自习对应一个科目,以考试的形式完成作业,分一卷二卷,要涂卡,还要排名次。”

  “时间紧凑,每时每刻都有任务要完成,没有时间想别的。”小姝坦言,毕业这么几年一直都没有回去看看,因为很害怕那个地方,在学校里一直感到很压抑,很多时候已经觉得自己不行了,但是又不得不强撑下去,所以高考完,她告诉自己,赶紧走吧,不想再回来了。

  不过,当自己终于可以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角度回顾这段经历,小姝发现在衡中的三年之于自己是得大于失。“我确实非常感谢衡水中学,我的改变不仅是成绩上的改变,更是习惯上的改变。我可以说,我的大学一天都没有荒废。如果我不在衡中念书,不可能在大学做这么多事情,养成这么多好习惯。”

  去年毕业的小张告诉记者,衡中的课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有心理剧大赛,微电影社团,成人礼,等等。“可能并不如普通学校那么多那么热闹,但是我们绝不是除了读书就不干别的了。”

  “我觉得是对我自己的磨练吧。”在衡中复读了一年的小冯这样总结自己在衡中的收获:“以后遇到什么压力都觉得不恐怖了,衡中那一年都过来了,别的都不算事儿。”

  在身处其中的当事人们看来,外界的对于衡水中学“应试模式”的批判,并不客观。

  B转折裂变“衡水系”超级中学遍地开花

  不过,2017年6月,河北省教育厅对衡水中学的一纸禁令,还是让有些自以为是的衡水中学大跌眼镜。此前有评论认为,判断一所高中学校的优劣,高考成绩固然非常重要,但也要看它是否尊重选择、顺应人性。已经“辉煌”十几年的衡水中学,拥有大量的资源,未来若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考虑如何丰富其教育生态,把选择的权利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成为一所尊重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的学校。

  然而,衡水中学被诟病的是在“超级中学”上越走越远。记者梳理发现,2014年衡水中学与某地产公司合作成立民办学校衡水第一中学。公办的衡水中学每年的招生规模为1100人,而衡水第一中学的招生规模达到每年3200人(不包括复读生),办学规模已远超限制。“公校办民校”,在全省范围内“揽尖”,使得其他学校无法与之竞争,不仅使县中学的生源流失,也使农村学生升学的路越走越窄,教育资源失衡。此后两年,“公校办民校”的衡水系学校在全国遍地开花。

  “‘衡水模式’的实质是违规招生、违规办学。这样打造的升学神话,早就应该破除。”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衡水模式的核心是以更激烈的手段,把全省各地级市的优质生源汇聚到一校或少数几校,进行更高强度、更激烈竞争的应试教育。

  C根源争辩:应试教育是因还是果?

  回到今年争议的由头来看,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高地,浙江省的教育工作者对“衡水系”的到来产生隐忧,也就不足为奇: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发展目标的浙江省,突然迎来了将应试教育模式发挥到极致的代表——衡水系,可能会扰乱教育生态。其二,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提前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并以高额奖学金的形式吸引高分生入读,这不仅违反了当地规定,也被外界解读为该校在“掐尖”。

  而事实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早已是教育界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而作为应试模式代表的衡水中学,不过是又一次站在了争议的风口浪尖上。

  “虽然衡中引来了这么多批判的声音,但是依然有那么多家长都挤破头想让孩子进,为什么?因为高考本来就是以分数为主的,既然以高考这种形式去检验学生评价学生,就不应该责备学校教学以分数为导向。”小姝冷静地评价道。

  同样,小冯也不认同外界对衡中的指责。在他看来,衡中的应试教育模式,仅仅是学校选择了最适应当下高考制度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冯直言,在河北这样竞争激烈的“高考大省“,如果没有衡中模式,他就没有办法考上好大学。而衡中的学生更不是应试教育下的“高考机器”,相反,和他在同一所大学的十多位校友,或成为了社团积极分子,或者是学生干部,或继续是学习上的佼佼者,毕业后进入国内外更好的学府深造……“我认为我们的才华在大学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工作更甚,外界对于衡中学生‘只会考试’的评价,苍白且站不住脚。”

  这两位衡水中学毕业生都指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应试模式的教育是考试制度的果,并非是因。

  “衡水中学背不起应试教育所有弊病的‘锅’”,这是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认为如果不改变当前的教育生态,把批评的火力集中到“衡水模式”,也无法纾解对教育公平过度关切引发的社会焦虑。

  的确,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水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等。何以解忧?在很多人看来,衡水中学不过是其中一个极端的案例。不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仅仅评价一所学校,力挺或是反对,都是毫无效果的。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