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院校动态 >

浙江上海“新高考”元年 从一考定终身到多元录取探索

  80个志愿怎么报?CFP供图

  6月8日,全国高考进入第二天,全国20多个省市的考场门外慢慢聚集了送考的家长,考生将要参加文综或理综考试。此时,浙江和上海的考生却没有考试,而是在复习英语。

  两个月之前,他们已经考了一半的科目,并提前知道了部分高考成绩。今年的高考,他们也已经考过一次英语,只有语文和数学是首考。

  新变化源于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称,当前我国招考制度存在问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确定了浙江、上海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此次试点被认为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和系统的改革,包括考试科目、志愿填报、录取标准等方面,其中考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院校”志愿尤其受瞩目。

  今年2月,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被列入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从四省市陆续发布的改革方案来看,浙江、上海所采用的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3+3”、增加英语考试次数、取消批次录取、综合素质评价等措施都被纳入其中。

  三年过去,浙沪两地迎来改革试点的第一次“新高考”。这一届考生检验着改革试点的成果。

  传统理科学生由60%降至17%

  2014年,孙霞考入浙江嵊州市高级中学,她是高考改革试点的第一批学生。不过,无需过多的准备和适应,她顺利开学,并开始上课学新知识、参加校内的美食社,与其他省市的高中别无二致。

  真正的变化始于高一结束时。传统的文理分科被取消,考试科目变成了“3+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考试科目(下称“选考”)。孙霞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课中自由选择三门,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

  同为改革试点的上海则实行“6选3”,少了一门技术课。北京、山东等第二批改革试点的省市亦选择了“6选3”,其中山东和海南提出,条件成熟后,会新增技术科目,实现“7选3”。

  当时,孙霞尚未接触过技术和生物,在上了一到两周的体验课后,她很快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了生物、地理、政治。

  同在浙江读高中的王伟,“7选3”时颇为纠结。他的成绩比较均衡,没有特别突出和薄弱的科目。考虑到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确定选考科目,至多3门。一番权衡之后,王伟选择了物理、化学和地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多数高校仍然是按照文、理科进行专业划分,偏向理科可以让自己有较多的大学专业选择。

  理论上,上海的“6选3”最多有20种组合,浙江的“7选3”最多达到35种,这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的选考科目是文理科交叉的。全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

  扩大科目选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走班”。高二开学后,孙霞迎来了迁徙上课的日子。她经常要拿着课本去指定教室,与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通常老师会建议学生“一次选到位”,不过孙霞说,也有同学走班之后,觉得某一科目不适合,中途更换。

  并非所有高中都能落实改革政策。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些学校在高一年级结束时,强制要求学生确定所有3门选考科目,限制学生选择时间,或用所谓的“选考套餐”限制学生的选择范围。去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对这一错误做法进行了通报,并要求高中做好督查纠正工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大学生选择权,推进选课,需要师资、课程建设配套。学校限制学生选课,除了追求高考分数之外,还与师资、课程资源等客观限制有关,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