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心理教师侯颖谈高考生如何提效率 减压力

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心理教师侯颖
  
  案例
  
  一天,高三(1)班的莹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坐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好累!我很想休息。”细问之下,我了解到莹是班中优秀学生,成绩数一数二,一直是父母的骄傲。父母对她的教育也较宽松,给她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进入高三年级之后,父母对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在意,最初是在意她的考试名次。当她考了全班第一后,父母又对分数格外关注,成绩稍有波动,便会非常紧张,认为她的学习退步了。周末在家时,只要看到莹没有学习,父母便会不停地催促,学习以外的活动(如同学的生日聚会)也都不许她参加。在生活上,父母对她的照顾更加细致入微,连父母的正常生活都做出了很大牺牲,一切都为她的学习让步高考生。这些都给莹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她说:“我在学校寄宿5天,学习时间长,强度大,回家后真的想放松一下,但是看到父母期待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他们总是用分数来衡量我的学习,但是他们却并不在意我在学校学了什么、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我真的感觉有些累!”
  
  分析
  
  学生的考试成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存在波动性。从内因上讲,有学生的心理状态、焦虑程度、对考试目的的认知、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和效率等;从外因上讲,有考试题目的难度、复习的效果等。学生的每次考试并非都是学习效果最真实的反映,所以偶尔一次“考不好”并不意味着学习的下降。
  
  每个学校的复习进度不同。如有些学校目前只完成了第一轮复习,这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梳理,还没有进入大量练习综合题的阶段。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水平、对知识的深加工能力、对综合题的处理能力都没有达到最终的水平,所以多数学生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如果能够经过一定深度的复习和一定强度的练习,学生的成绩还会有所提高。曾经有的学生经过最后3个月的拼搏,成绩提升了60分。这就是所谓的由量变达到质变。
  
  学习效率的提升远比学习时间加长重要得多。没有效率的学习相当于做无用功,而适当的娱乐和休息可以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反而会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建议
  
  相信孩子能够不断进步,能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被人信任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愉悦的情绪感受,也会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以鼓励为主,尽量避免唠叨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夸奖孩子的进步、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夸奖和鼓励一定要具体,要有明确的指向,避免笼统。如果遇到孩子的某些行为觉得无法接受,如懒散、拖沓、贪玩,父母可以用相对客观的语气来提醒,而不是带着情绪去唠叨。当孩子的逆反心理起作用时,任何唠叨只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多了解孩子的变化,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很多父母总是抱怨: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什么都听不进去。父母可以反思:“自己有多久没有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了?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自己真的了解吗?”沟通必须是双向的,单方向的输出信息,只会使沟通变成“沟而不通”。父母不仅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还要认真去思索,做出正面的反馈,即使是否定观点,也要给孩子一种认识——这是父母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做出的简单否决。
  
  调整好心态,营造轻松的家庭环境
  
  对于高考,很多父母的焦虑状态比孩子还严重,家里上上下下早已严阵以待。其实,这样紧张的氛围并不利于孩子的备考。与其这样传递紧张情绪,不如家里的生活起居照常进行,保持平和心态才有利于最高水平的发挥。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只强调学习时间
  
  找出规律,合理安排。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各有差异,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也会各有不同。如有人早晨头脑清醒,适宜记忆学习;有人在夜深人静时更容易进入专注的思考状态,学习效率更高。父母要允许并支持孩子选择适宜自己身心特点的学习方式。
  
  集中精力,专注学习。学生在学习时要尽快进入角色,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暂时抛于脑后,尽量做到心无旁骛,不能一边看书一边想着电视节目或球赛。父母要尽量不去打扰孩子。一会儿送点水果,一会儿端盘点心,这都可能打乱孩子的解题思路。
  
  张弛有度,劳逸结合。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会导致大脑思维的活跃度下降,学习效率自然也会下降。适当的休息和锻炼可以缓解大脑疲劳,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当孩子感到疲倦时,父母可以陪孩子散散步、打打球、踢踢毽,既是一种放松,也会增进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