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心理 >

和孩子共同应对考前倦怠

北京景山学校心理教师毛敏
  
  案例:
  
  张志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很优秀,学习努力、认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上高三后更是信心十足,对未来充满憧憬。高考越来越近,妈妈却发现他最近食欲不好,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回家也不想看书,不愿学习。有时妈妈提醒他学习,他就会发脾气。感觉他好像有点消极,对自己也没有自信了。妈妈看到他这样,心急如焚,很想帮助他改变这种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分析:
  
  经过长时间高强度和紧张、重复的学习之后,部分高三生会出现像张志这样的身心疲惫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倦怠心理”。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体力透支。经过长时间的备考,孩子的精力耗费很大,造成身体出现倦怠现象。二是情绪紧张。在单调的学习活动中,孩子紧张压抑的情绪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通和调节,容易表现出逃避或逆反,形成倦怠心理。
  
  当孩子出现倦怠现象时,父母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考生和父母不要在心里和自己的任何情绪去对抗,要先接受它,明白这是长期备考后出现的正常身体心理反应,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慢慢克服倦怠现象,以积极状态迎接高考。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倦怠现象呢?
  
  建议:
  
  管好自己情绪调整自身心态
  
  每到这个时候,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不仅是孩子,父母也是如此。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自己也会出现各种焦虑。例如,有的父母看孩子不用功学习,就忍不住唠叨,或是问孩子复习得怎么样;有的又怕给孩子压力,干脆一句话也不敢多说,成了“不正常”少言少语型父母,而这样会让孩子压力变大,情绪更加紧张。
  
  因此,父母要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和调整好自己的行动,遇事冷静,不要将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
  
  客观看待孩子调整既定目标
  
  父母这时要冷静看待孩子的情况,客观评价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孩子的期望要建立在孩子当前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能上什么大学是由学习和努力的因素决定的,过高的期望既对孩子毫无意义,也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父母适当降低期望值,不仅能为孩子减压,让孩子坦然面对高考,还可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产生积极效果。
  
  保持原有节奏营造和谐氛围
  
  父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此时一定不要形成特殊的家庭气氛,不要改变生活节奏。考生是否能考好与父母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考生心态的稳定,因此保持生活和家庭氛围不变才是最好的。父母不要过度关注,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复习间隙可以相互交流,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可以聊新闻、聊比赛、聊音乐,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有时间也可与孩子一起多参加运动,使孩子身体、心理都得到放松,克服倦怠心理。
  
  多加沟通交流关注情绪变化
  
  随着高考临近,压力增大,考生往往敏感,情绪波动较大。父母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状态,帮助孩子转移焦虑的情绪;让孩子把心里的苦恼说出来,使高考压力得到释放,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这时,父母需要多加理解和体谅,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逼他学习,只关注考试成绩排名。父母要明白“这个时候,孩子遇到了困难,我应该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做些什么”。
  
  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表达出来,有意识地创造情绪宣泄的途径。
  
  引导科学复习提高备考效率
  
  在考试前,大量重复性的习题对复习不仅没有明显提升作用,还会促使考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找一些经典的、典型的或者新颖的习题来做,使考生在复习中感到轻松,游刃有余,同时可帮助孩子克服沮丧情绪,肯定自己,树立信心。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合理正确的复习计划,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全过程,且有助于集中精力,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前的这段时间,考生在用自己尚不成熟的身体和心灵来面对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考试。每一个孩子其实都很坚强。父母在孩子遭遇倦怠时,要给孩子送去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