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017年、2025年,客车、火车、动车,20年的时间跨度,北方工业大学师生见证着乡村教育的变化,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也用自身行动践行着“科技点亮乡村、初心培育人才”的使命共识。2025年9月,当晨光漫过乌兰察布兴和县的小学校园,北方工业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星芒传薪-电创思扬支教实践团”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从2005年刘霁炜老师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首次播撒知识火种,到2017年范玥带领实践团队开启科普篇章,再到如今由两院师生组成的跨学科实践团接力传承,三代教育者用二十年时光编织出一条支教长线。
科技启蒙:从实验室到乡村课堂的破界之旅
在福瑞小学的课堂上,Talos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智慧药房小能手"F1机器人亮相,便引得现场惊叹连连。这款曾在全国科创赛事中斩获佳绩的明星作品,演示如何快速识别所需药品并完成精准递送,高效完成各项指标,孩子们个个睁大了眼睛,满是好奇与惊叹。IFR实验室成员播放了一段他们带着全阵容机器人参加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视频,讲述时隔5年重回对抗赛的赛场,经过激烈角逐后成功拿到全国赛门票,成为赛史上唯一一只6次参加对抗赛6次进入全国赛的百分百全国赛队伍。SMART-E实验室的成员揭开了机器人“大脑”的神秘面纱,详细讲解了电路板上传感器如何默契协同、高效工作,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Apollo智慧交通场景化实验室展示的超贴心全域交通AI数字人,更是将科技启蒙的种子深深播撒在乡村孩子的心田,激发了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
新区小学操场上,同学们喊着“飞向北京”的口号,50 架橡皮筋动力飞机腾空而起。支教团创新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将航模技术简化,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让抽象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当孩子们发现亲手制作的飞机能飞越整个操场时,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被彻底点燃。开学第一课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前夕,支教团为同学们讲述了76年前开国大典阅兵式上飞机飞两次的故事,引导同学们树立爱国情怀,勉励他们为成为国之栋梁而不懈努力!
育才小学的星空灯工坊则将诗意与科技完美融合。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将光纤插入灯座制作出会发光的“银河系”,这种将科技实践与思政教育无缝衔接的设计,让动手操作升华为精神启迪。
思政铸魂:在科技土壤中播撒理想信念
支教团精心打造并推行“双导师制”育人新模式,电控学院实验室的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承担起科技启蒙的重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则聚焦思想引领,担当起价值塑造的引路人角色。张熹瑶结合生活实际与科技作品,引导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理想与信念的种子,助力孩子们在未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之栋梁。
“从接受国家资助的贫困学生到北京市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我的成长轨迹清晰而有力地印证了国家对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殷切关怀。”支教团负责人杨成俊因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志愿者未能参加此次支教,但作为国家资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委托实践团播放自己《逐梦有光 温暖相递》讲演视频,以自身经历诠释“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为孩子们树立起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榜样。
薪火相传:三代人的教育接力与精神传承
2005年,刘霁炜老师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普及基础知识;2017年,范玥组织实践团队开展科普讲座;2025年,由电控学院实验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的联合实践团,赴北航实验学校等示范校开展多轮试讲,将STEAM课程优化至适合乡村学情的版本,并前往睿尔曼机器人公司调研的轻量化协作机械臂等前沿技术,构建起“高校科研下沉—乡村教育提质—社会资源汇聚”的闭环模式。
支教团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此次支教累计覆盖兴和县3所小学的150余名学生,提供实验器材100余件。比起这些数字,更珍贵的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未知的好奇、对创造的渴望、对改变的信心。支教团成员们也深刻见证着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设施投入力度之大,以及乡村建设的巨大变迁。北方工业大学以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让知识走出实验室、走进乡村课堂,坚持上好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大思政课”,在祖国大地上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北方工业大学范玥 张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