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培国
说到期末考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莘莘学子在教室里面对试卷奋笔疾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期末考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越来越多元化。这不,“请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成了山东大学某学院刚结束的期末考试最后一道题。而南京大学中文系最近的期末考卷上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写出老师的名字。”(2月10日南国早报)
上课在微信墙签到扫码,学习任务是刷微博、微信,期末考试成绩和粉丝数挂钩。期末考试时,同学们开起了火药味颇浓的新闻发布会。金融考试中,不背八股理论,只考社会热点;不用奋笔疾书,只需调集知识口答。
类似的大学生活和灵活的期末考试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笔者觉得,这其实是学校把考试放在了平常的学习和实践中,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这样考出的才是高素质和真本领,值得点赞。
灵活多样的大学期末考试,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君不见,近年来,由于高三学生高考比率下降、考上大学后弃学者的出现、农村子弟考上重点大学人数减少、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等种种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再一次粉墨登场。也导致了逃课成为很多在校大学生向往的行为,游戏成了大多数人的“课程”,在课堂上,有人玩手机,有人睡觉,有人听MP3。而考前老师给划重点,学生临时抱佛脚,也成了当下不少高校期末考试的常态。
而这种常态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之间更严重的脱轨现象。如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考公务员不仅只考笔试,还需要情景化面试,有很多学生过了笔试,面试却名落孙山;去公司面试,大部分学生一去就怯场,更谈不上什么个人反应能力;如此等等。比这个角度来看,如中学一样考查死记硬背的大学考试,学生毕业即失业也将是一种必然。
而相比起传统考试,各学校推行的这种灵活多样的考试似乎更符合教育的内涵。如口试这样的考试形式,单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需要学生将知识咀嚼消化后再吐出来,更能考验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考验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由此看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但会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值得提倡。
当然,也应该看到,这种灵活的考试方式,其推广也应该因课而宜。对于某些不适合用这种方式的考查的科目,举行闭卷考试还是有必要的,真心地希望类似教育改革能惠及更多“象牙塔”里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