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意外“走红”。在人民网一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访谈中,他的一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时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被广泛传播,引来了不少争议。
应该说,这一讨论只是这段时间以来高校意识形态问题争论的又一个浪头而已。从去年《辽宁日报》关于“呲必中国”的讨论,到今年初《求是》所刊发徐岚的文章,再到两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直至近期教育部长的一些言论引发讨论,指向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大学的思想教育,怎么抓、怎么做?
其实,细读龚克校长在人民网的访谈,可以知道,他说的“另外一个极端”,指的是“我在网上看有人讲要全面的清理、纯洁、整顿教师队伍”。而之所以反对这种“极端”的说法,也是因为那些政治观点、生活作风、经济问题上“跑偏”的教师,只是少数,并不能代表高校的主流状况。这一点,想必大部分人都是同意的,这也应该是一个共识。
正是在同一个访谈中,龚克校长还说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年轻教师讲抗战时国共两党的作用时,“摆出来各式各样的观点,用事实、用论据来说服人”。也正如这位校长所承认的,一些思想教育的课堂“比较干”,“比较机械比较刻板”。很多上过大学的人,可能也都有类似的记忆,一些思想政治课程,讲得空洞,学得勉强,甚至是“防着点名”才出勤。如果这样的情况大范围存在,那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文宣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外交家吴建民曾说,国统时期,“我们党写的东西你看了要掉脑袋,掉脑袋也要看,代表了对血性青年的感召力”,但现在文风却走进了死胡同。在某种程度上,高校的思想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思想本身是深刻的、理论本身是先进的、论断本身是合理的,如果对学生们没有感召力、说服不了年轻人甚至造成逆反,那可能就需要多从我们的教学方法上找原因了。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说到底,是要让正确的价值成为学生们“自发的选择”。就像超市一样,思想的货架上琳琅满目,可以供人自由挑选。也如同超市,能畅销的货品,必然会是那些性价比最高的。思想、意识、价值的性价比,无疑来自其科学性、合理性与时代性。能获得市场的产品,需要有内容也要有包装。如果你的内容不行,不符合中国国情,甚至无法逻辑自洽,只是一味“书生意气”,那肯定要下架;而如果你的包装不行,板着一张严肃脸,看上去就难以亲近,内容再好恐怕也难免滞销。
接着用超市的比喻。只要是正规的超市,货架上的商品都会有一定的标准,或是需要经过检验检疫,或是需要有资质认证,否则就会有假冒伪劣流入,不仅损害超市声誉,也有损于公众利益。在大学的思想超市里,可以有争论、有交锋,但也要防止那种站队性质的简单攻伐、那种大棒压人的粗糙讨论。要知道,你站的讲台不是自家的卧室,如果观点偏颇、视野狭隘,是滥用了大学的公器;而你面对的学生也还处于心灵成长期,为人师表不能不更有责任。
习近平曾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业上要有“几把刷子”。高校教师也需要有“几把刷子”,才能教好学、做好研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更需要有“几把刷子”,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更大的思想领域的份额。这方面的讨论,可能还会继续,各方不如都多造点“刷子”,才能在学子的心灵世界中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