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地位认识不足,甚至在高职院校内部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诸多不科学的认识。
1、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是在水平 上低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其在入学要求、办学条件及教学水平上都被认为是“次等”的。这些思想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也有反映,如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就 是不如普通院校,大多是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成立,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差别是自然存在的、不可逾越的,培养人才的质量也与“正规”院校无法相比,从而甘愿 落后,不思进取;有些学生进学校后心理负担重,总认为高职教育低人一等,学习劲头不足,毕业后无法与“正规”院校毕业生竞争。
2、高职只是三年制的专科层次教育。在课程体系 的设置和安排上,往往是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体系和课程的压缩,三年制导致的结果就是既达不到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成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学生的 理论功底不足、动手能力差。这种观点认为高职教育只能教给学生一些皮毛,让学生顺利就业,不能指望学生能有多大提高。
3、“实用性”就是市场急需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 样的人才。从表面上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实现了对接,实际上这只是顺应了市场的短期需求,其结果必然是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 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未来学生发展、创新没有拓展空间,从而出现人才相对过剩局面。
4、高职只需注重加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应用动手 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认为高职学生只要动手能力强,用人单位拿来就“能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算实现了,培养质量就得以保证了。于是很多高职院校 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参加各种培训班,学生的品质修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却往往被忽视。
对一个从业者来说,既有社会层面的素质要求,又 有职业层面的素质要求,就业者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立足本职工作,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人生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与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从职 教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在课程体系的开发及课程教学中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