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名校非要凭高中成绩、高考分数或自主招生考分吗?上海交大最近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本科入学申请制”,明年在苏、浙、沪三地开展“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试点。这意味着,国内也有了与世界名校类似的入学选拔机制,那些确有科创潜质的中学生有可能“直通”交大。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学生,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因此,交大这个“口子”尽管开得还不大,但开得挺好。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钱学森之问”,我们还可以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选拔不到创新人才?答案也很简单——唯考试分数录取,是国内长久以来读大学的主渠道。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百考千考,总绕不开分数,但这样是考不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的。上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发现了华罗庚一篇论文,居然将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破格收入清华园,而他一年半载便学完数学系全部课程,从助教干起,最终成就为一代数学大师——若依照当今高校招生机制,他还能读大学吗?
华罗庚的论文,就好比一份出挑的入学申请材料,其创新含金量远比招生考试来得高。如今,能写出高质量论文的中学生当然不多,但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省级以上一等奖的学生,还是具备一定创新潜质的。这部分孩子,可能文理双全,也可能应试能力较差,高考、自主招生联考等也许都是他们进入名校深造的一道道坎。而按照交大招生新办法,这些申请入学的高中生通过专家审核认定,可参加针对性面试和特色测试,包括在实验室里接受创新实践能力考察,如此便可获预录取。据教育部规定,其高考达当地一本线,即可被最终录取。
不拘一格进大学,创造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招考方式,是对多样化生源、对创新型苗子的源头保护。如果更多国内名校采用非考分、非量化的选拔方式,就有可能带动基础教育走出应试化误区,真正导向创新性的素质教育。若如此,则“钱问”破解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