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自主招生上创新不断的北大,最近又发明了一个“优等生”的甄别办法,将孝道列入实名推荐生遴选要求。新一年的北大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
孝与不孝该怎么认定呢,自然家长最有发言权,可是有哪个家长会在北大招生老师面前投诉自己的孩子不孝。明查暗访或许也能了解一部分真相,但是对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说孝道,这个命题未免太大了些。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尚未经历人生磨砺,个性未定型、人生未定格,思想也未成熟,有几个懂得孝道的真正含义?明白社会“举孝廉”的良苦用心?他们有多少机会能做割肉救母、卧冰求鲤的事?在他们眼里,所谓的孝也许就是听父母的话,不惹父母生气,帮父母干点家务活,那么,难道这表面上的顺从就是北大的孝道标准。
谁没有年轻过,谁没在年轻时做过错事,惹父母生气也不一定就是坏孩子,以中国家长“虎妈”式的教育方法,潜在的冲突几乎是必然,青春期的孩子有几个不叛逆的,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成长中的烦恼。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那么北大又凭什么把人拒之门外。
考验孝道是个长期的过程,古话说,久病床头无孝子,意思是现在孝未必将来孝,反过来说,现在不孝未必将来不孝。你不能说听父母的话,尊重父母就是守孝,反之就是不孝。对一个成年人,尚且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在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下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能将一个只是生理成年的孩子一棍子打死?
北大以一种成形的标准来套用远未成熟的学生,首先适用对象就搞错了。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观判断一个孩子的思想境界,这是强人所难,或者说这恰恰违反了自然规律。养子使作善,虽有亲情维系,但“孝”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化,而这恰恰是教育的责任,而不是教育的门槛。
以是不是孝顺作为标准不是大学招生要干的事,北大是一所教育机构,招生终究是为了培养人才,不是在选国家干部,用人单位可以出于企业文化的需要,对录用一个人提出自己的道德标准,但教育机构不能这么做。“育”的本意就是对学生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使之能顺利进入主流社会,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你本身就是在承担教化的重任,既然这样,培养出“孝廉”才是你的责任。
不孝首先是教育的责任,如今,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却把责任往外面推,这是北大该干的事吗?
标准越来越多,跑题越来越远。孝子才能上北大,说明北大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教育机构,没把自己当大学,而是当成了别人人生成功与否的判定者,这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