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考资讯 >

清华招生新政体现更高的公平

  2012年,清华大学将在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实行新的招生政策,包括投放更多招生计划,将自主招生范围扩大至县级中学和乡镇中学,并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设置自主招生方式和内容。在去年的试点中,已有8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优惠政策考入清华大学,今年,该招生新政将覆盖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10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这是让人备感欣喜的招生新政,它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鸿沟,同时体现了清华作为名牌学府的社会责任担当。

  清华招生新政看上去是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照顾,但我认为,这更是一种理性纠偏。近年来,高校招生越来越青睐和有利于城里学生,自主招生范围锁定城市的名牌中学,高考加分项目也多以城里学生为本位,唱歌、跳舞、弹琴、绘画、“三模三电”(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之类,这些城市学生的强项、农村学生的弱项往往可以获得加分。其结果是,无论自主招生还是高考加分,都基本上与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无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越来越困难,名牌高校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城乡教育鸿沟越拉越大。温家宝总理对此表示关切,而“寒门难出贵子”则成为舆论的热门话题和人们的普遍感慨。

  高考录取讲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应该看到,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小时候可能没机会上幼儿园,他们的小学、中学教学条件很差,没有好的师资,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甚至连吃上一顿午餐都是奢望。显然,这不是农村学生的错,而是教育投入出现了偏差,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了较少的、较差的教育资源。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的教育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却要他们在高考中同场竞技,以分数论英雄,其结果怎么可能公平!

  所以,从公平角度看,高校招生倾向于城里学生是不合理的,而应该向农村学生倾斜,让享受了较少基础教育资源的他们,能够更多地(至少是公平地)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如果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低层次的公平、表面的公平,那么,高校招生向农村学生倾斜,则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真正的公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清华招生新政是一种理性纠偏,甚至是对时下高校不公平招生倾向的“拨乱反正”。作为高等院校,也许无力改变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状,但至少不能在招生过程中再次歧视农村学生,继续拉大城乡教育鸿沟,而应该通过招生政策的调整,让更多农村学生有机会上大学、上好大学,以缩小城乡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这也正是高等院校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

  清华招生新政开了一个好头,希望更多高校效仿之,为缩小城乡教育鸿沟、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贡献高校的一份力量。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