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一研三学生留遗书后轻生一事引发关注,该学生姐姐称他研一的时候,做心理测评时出现心理异常。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谈到,要把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和做细,首先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症下药,不能是大人得病,孩子吃药,社会得病,个体吃药。
“学生一旦出事一定会把板子打到老师身上,所以校长、老师压力很大。”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作为一线教师提道。
王旭明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是教育问题,有的是犯罪学问题,有的是家庭教育问题,有的是社会教育问题,有的是个性品质和心理品质问题等,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心理病来治。
李镇西所做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出现焦虑或者抑郁状态时“与教师交流”和“向心理专业人士咨询”的人数较少。
李镇西分析,主要原因是普通教师对于处理青少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缺少经验,一般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并不多,不少学生羞于与教师交流。另外,青少年往往心理问题严重时才会向心理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同时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包袱和咨询费用,这也是选择该方式较少的重要原因。
“心理教育的开展,绝对不能仅仅靠开会议文件和通知,用习惯的知识传授性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途径和服务。不是学校专门配几个心理老师,开几门心理课,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王旭明认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和各种活动课中,所有的教师应该具有积极良好心理状态和一定的心理知识。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不能只靠医学。
王旭明谈到,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做实做细要抓关键因素、关键环节、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小升初、初升高、少年儿童期;关键因素:考试学业、升学求职、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情感人际、初恋等;关键环节:预警、健康教育、咨询、干预处置、领导能力、教师水平等。